【姗姗来迟是什么意思】“姗姗来迟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到达得比较晚,迟到的时间较长。这个成语带有轻微的调侃或无奈意味,多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,表达一种对迟到现象的描述。
一、词语解析
词语 | 姗姗来迟 |
拼音 | shān shān lái chí |
出处 | 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:“其言多所称引,而未尝切谏。”后世多用此意,形容人到得慢。 |
释义 | 形容人或事物到达得比较晚,时间上显得较迟。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迟到,也可用于事件、消息等的延迟出现。 |
情感色彩 | 中性偏轻度负面,带有一点调侃或无奈的语气。 |
二、常见用法举例
1. 人物迟到
- 他今天上班又迟到了,真是姗姗来迟。
- 朋友约好中午吃饭,结果她一直等到下午才来,真是姗姗来迟。
2. 事件延迟
- 这个项目一直拖延,直到最后一天才完成,简直姗姗来迟。
- 新闻报道迟迟没有发布,让公众感到有些失望,可以说是姗姗来迟。
3. 情感表达
- 虽然你姗姗来迟,但看到你来了,我还是很高兴。
三、与相近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姗姗来迟”的区别 |
迟到 | 未按时到达 | 更为直接,无修饰,常用于正式场合 |
来得太晚 | 到达时间过长 | 口语化更强,强调“太晚”而非“慢” |
迟缓 | 行动缓慢 | 强调动作速度,不特指到达时间 |
拖拖拉拉 | 行事不干脆,效率低 | 更强调做事的方式,非单纯时间问题 |
四、使用建议
- 在正式场合中,建议使用“迟到”或“未能及时到达”等更规范的表达。
- 在日常交流或轻松语境中,“姗姗来迟”可以增添一点幽默感或情感色彩。
- 避免过度使用,以免显得不够尊重或影响沟通效果。
五、总结
“姗姗来迟”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到达得比较晚,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。它适用于多种场景,但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和语气,以避免误解或不当表达。理解并恰当运用这一成语,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灵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