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苟延残喘是什么意思】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极度困难、濒临死亡或失败的情况下,勉强维持着生命或继续生存的状态。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,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思进取、只求苟活的人。
一、成语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苟延残喘 |
拼音 | gǒu yán cán chuǎn |
出处 | 出自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今君之疾,是其生也,非其死也,虽有疾病,亦可苟延残喘。” |
含义 | 形容人在极端困境中勉强维持生命或继续生存,多含贬义 |
用法 |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处于垂危状态,但仍在勉强维持 |
近义词 | 苟且偷生、奄奄一息、垂死挣扎 |
反义词 | 奋发图强、积极进取、重振旗鼓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句子 |
描述病重者 | 他虽然病情严重,但还在医院里苟延残喘,等待奇迹出现。 |
批评不思进取的人 | 有些人工作不努力,只想着苟延残喘,毫无上进心。 |
描述衰败的组织 | 公司已经濒临破产,只能苟延残喘地维持现状。 |
三、常见误用与注意事项
1. 避免用于正面人物:该成语多用于贬义,不宜用于描述积极向上的人物。
2. 注意语境: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,确保语义准确。
3. 慎用在正式场合:由于其贬义较强,不适合用于正式书面表达。
四、总结
“苟延残喘”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在极度困难下仍勉强生存的状态。它不仅表达了对生命延续的无奈,也暗含了对消极态度的批评。在日常使用中,应根据具体语境合理运用,避免误用或滥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