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常有欲以观其徼的出处】“常有欲以观其徼”这句话出自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,是老子对“道”与“器”关系的深刻阐述。该句体现了老子哲学中关于“无”与“有”、“虚”与“实”的辩证思想,强调通过“有欲”观察事物的边界(徼),从而理解“道”的本质。
一、
《道德经》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,由老子所著,内容涵盖宇宙观、人生观、政治思想等多个方面。其中,“常有欲以观其徼”出自第十一章,原文为:
> “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故有之以为利,无之以为用。”
在这一章中,老子通过“有”与“无”的对比,说明“无”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。而“常有欲以观其徼”则是进一步引申出“有欲”对于认识事物边界的作用,即通过主观意愿去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(徼),从而领悟“道”的存在。
这句话不仅是对“道”的哲学思考,也反映了老子主张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强调顺应自然、不强行干预的重要性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道德经》第十一章 |
原文片段 | “常有欲以观其徼” |
作者 | 老子(李耳) |
时代背景 | 春秋时期,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|
核心思想 | 强调“有”与“无”的辩证关系,主张通过“有欲”观察事物边界,理解“道”的本质 |
哲学含义 | 体现老子“无为而治”的思想,强调顺应自然、不强行干预 |
现实意义 | 对现代管理、生活态度、思维方式具有启发作用,倡导谦逊与内省 |
相关名言 | “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。” |
三、结语
“常有欲以观其徼”虽短短数语,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。它不仅揭示了“道”的运行规律,也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、理解生活的智慧。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这种思想更显珍贵,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的同时,也要关注内在的“无”,以达到真正的平衡与和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