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式微是什么意思】“式微”是一个汉语词语,常用于古文或文学作品中,用来描述事物逐渐衰落、变弱的状态。它不仅带有字面意义上的“微弱”,还蕴含着一种由盛转衰、由强变弱的意味。在现代语境中,“式微”多用于形容某种趋势、现象或状态的减弱,如文化、传统、技术等的衰退。
一、
“式微”出自《诗经·邶风·式微》:“式微,式微,胡不归?”意思是“天黑了,天黑了,为什么还不回家?”后来引申为“衰微、衰落”的意思。在现代汉语中,“式微”多用于描述某种事物、现象或趋势的逐渐减弱,常带有惋惜或感慨的情绪。
该词常见于文学、历史、社会评论等领域,具有较强的书面色彩和文化底蕴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式微 |
拼音 | shì wēi |
出处 | 《诗经·邶风·式微》 |
原意 | 天色昏暗,比喻事物衰落 |
现代含义 | 事物逐渐衰落、减弱、变弱 |
使用场景 | 文学、历史、社会评论等 |
情感色彩 | 带有惋惜、感慨、哀伤情绪 |
用法举例 | “传统文化正在式微。”、“科技发展让某些行业式微。” |
与其他词对比 | 与“兴盛”、“繁荣”相对,表示衰败状态 |
三、延伸理解
“式微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,它承载着一种文化情感。在古代,人们常用“式微”来表达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感慨。例如,在《诗经》中,“式微”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的描写,也隐含了人们对生活困苦、国家衰败的忧虑。
在现代社会,“式微”常被用来描述一些传统技艺、文化习俗或社会现象的衰退。比如,随着现代化的发展,许多地方的传统手工艺正逐渐式微,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。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式微”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内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