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出自哪】“受光于庭户见一堂,受光于天下照四方”这句话,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见识和格局。它强调了一个人如果只在小范围内接受知识或视野,只能看到有限的范围;而如果能站在更高的位置、更广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,就能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的见解。
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思想家王夫之(1619—1692)的《读通鉴论》。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重要哲学家、文学家,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,尤其在儒家思想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读通鉴论》 |
作者 | 王夫之 |
朝代 | 明末清初 |
思想流派 | 儒家、唯物主义哲学 |
核心思想 | 强调视野与格局的重要性,主张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世界 |
二、语句解析
- “受光于庭户见一堂”:意思是,如果只在庭院里接受阳光,只能看见一个房间的明亮;比喻人若局限于狭小的环境或经验,视野就会受到限制。
- “受光于天下照四方”:则表示如果能接受天地之间的光辉,就能照亮四方,寓意着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的胸怀。
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提醒,也体现了古人对“知行合一”“以天下为己任”的精神追求。
三、现实意义
在现代社会,这句话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:
- 在学习中,不能只停留在书本或小圈子,应主动接触多元信息,拓宽认知边界。
- 在工作中,要有全局观,不能只关注眼前利益,而忽视长远发展。
- 在人生选择上,要敢于突破自我设限,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。
四、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读通鉴论》 |
作者 | 王夫之 |
含义 | 强调视野与格局的重要性 |
现实意义 | 鼓励人们拓展眼界,追求更广阔的未来 |
通过理解这句话,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,也能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格局与境界。